东篱小菊吧 关注:117贴子:2,229

百科词条简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这里先过一次


IP属地:江苏1楼2009-11-25 23:06回复
    枕形作如意状。周壁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从诗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诗作完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侧周壁各有一葫芦形开孔,器内中空,胎骨厚重。全器罩施天蓝色浓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处积垂厚釉。枕面周边釉薄处出现一周褐色边,器面开大纹片,天蓝底釉上并且浮现由铜红元素所构成的紫红色彩斑,图案自然成趣,或作圈点状,或形似变形虫,不禁令人对釉彩的变化感到惊奇。枕身周壁椶眼十分明显,露胎处皆呈褐色。如意形枕在宋朝时已经出现,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传世,乾隆皇帝赏鉴此枕时也以为「是枕犹北宋」,并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对传世所见如意形枕,发现「天蓝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线条较宋代作品更为简洁、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让如意形枕纵向加长、横向缩短,似有往正方形发展的趋势。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别於宋代的作法。(


    IP属地:江苏2楼2009-11-25 23:31
    回复
      枕形作如意状。周壁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从诗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诗作完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侧周壁各有一葫芦形开孔,器内中空,胎骨厚重。全器罩施天蓝色浓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处积垂厚釉。枕面周边釉薄处出现一周褐色边,器面开大纹片,天蓝底釉上并且浮现由铜红元素所构成的紫红色彩斑,图案自然成趣,或作圈点状,或形似变形虫,不禁令人对釉彩的变化感到惊奇。枕身周壁椶眼十分明显,露胎处皆呈褐色。如意形枕在宋朝时已经出现,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传世,乾隆皇帝赏鉴此枕时也以为「是枕犹北宋」,并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对传世所见如意形枕,发现「天蓝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线条较宋代作品更为简洁、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让如意形枕纵向加长、横向缩短,似有往正方形发展的趋势。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别於宋代的作法。


      IP属地:江苏3楼2009-11-25 23:38
      回复
        高 29.5公分,高 21.6公分,最宽 16.9公分  
          
        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的泥土烧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艺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颈鸣啼的鸟儿;然而,它却是可以盛装美酒的容器。(


        IP属地:江苏4楼2009-11-26 22:19
        回复
          高24公分,口径11公分,足俓6公分  
            
          龙山文化时,发展轮制拉胚技术,可制作很薄的、甚至还可镂雕图案的陶器,又可称为「蛋壳陶」。在窑中用最后加碳或封闭空气入口等方法,让窑中产生渗碳作用而烧制出黑陶。(


          IP属地:江苏5楼2009-11-26 22:43
          回复
            高24公分,口径11公分,足俓6公分   
               
            龙山文化时,发展轮制拉胚技术,可制作很薄的、甚至还可镂雕图案的陶器,又可称为「蛋壳陶」。在窑中用最后加碳或封闭空气入口等方法,让窑中产生渗碳作用而烧制出黑陶。(


            IP属地:江苏6楼2009-11-26 22:44
            回复
              杯为直立式,粗柄高足,柄部镂空,质地为磨光黑陶,有轮制痕迹,系典型的山东龙山文化遗物。
                山东龙山文化分布於山东省中部、东部,和江苏省的淮北地区,年代距今4500至4000年前。考古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山东章丘县城子崖、胶县三里河、日照两城镇和东海峪、诸城呈子、江苏徐州高皇庙等。
                山东龙山文化的遗物以黑色陶器群最具代表性,因此又称「黑陶文化」。所谓黑陶,原来也是一种普通黏土,经过精细淘洗、捏练,再置於荫处让它陈腐后才拿来使用;此时陶土颗粒会变得细腻均匀,而且颗粒周围产生大量胶质薄膜,这种泥料加工时可使坏泥获得良好的可塑性和成型稳定性。在龙山文化中,大部份的黑陶器坏都是以快轮制成,因此坏体均匀细薄,成型后再精心修刮,加上装饰便入窑烧制。龙山文化时期已使用竖穴窑,窑烧温度可达到摄氏1050度。通常在窑烧最后阶段,再以浓烟薰翳,使陶胎渗透大量的炭粒,於是就成为黑陶了。烧好的黑陶还要用砾石或兽皮加以打磨,使之熠熠发光。有名的蛋壳黑陶就是这样制成的。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以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较为发达。袋足器有鬹、甗等;三足器有铲足鼎、盉,和三环足盘等;圈足器有罍、豆、杯、折腹盆、瓮等。其中的粗柄高足杯以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最多,杯壁有薄至0.05公分者。无论工艺水准或器物造型,在古代陶器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精工的器物自然不是普通人的日常用器,以三里河遗址言,其第2124号墓中便一次出土四件蛋壳高柄杯,因此推测拥有这种精致黑陶器的人一定是上层阶级。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已有明显的阶层化现象,其陶器制作必有专门工匠负责,成品除供上层阶级日用外,可能也作为象徵权贵身份的礼器。本馆所藏这件黑陶粗柄高足杯,为许作立先生捐赠,经实际测量杯壁最薄处不到0.1公分,通体黑亮,修饰匀整,镂空处亦极精巧,虽非典型的蛋壳黑陶,但亦属精品无疑。
                山东龙山文化是中国第一个经过科学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迄今学术界对它仍有许多看法。一般认为它上承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苏北青莲岗文化而来;而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其分布区内的文化面貌则相当一致。除了造型风格水准十分接近的黑陶器外,玉器工艺也很发达,可能也有初级的鍊铜技术;此外普遍存在定居聚落和墓葬遗址,城子崖遗址还发现版筑的土围墙。众多的生产工具显示龙山文化的人系过著农业生活,并有一些宗教信仰及特定的牺牲仪式。
                必需说明的是,山东龙山文化系指山东中东部及苏北地区而言;山东及苏北以外地区也先后或同时存在类似山东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河南、陕西、晋南等都有,这些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各该地区先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彩陶文化等,可能有直接的承续发展关系,也可能与山东龙山文化发生过横向交流。总之,龙山文化是多元的。


              IP属地:江苏7楼2009-11-26 22:47
              回复
                高32公分,腹围98.8公分  
                  
                黑陶,器身作蚕茧形,器外饰以多组平行线纹,行间刻有清乾隆皇帝所赋之诗文90字。器作贮酒用。


                IP属地:江苏8楼2009-11-27 09:57
                回复
                  元哥窑青瓷高足碗


                  IP属地:江苏11楼2009-11-27 10:51
                  回复
                    此器作侈口,浅弧形壁,浅圈足,器表彩绘两组子母鸡图。图中公鸡、母鸡率领小鸡觅食於野地,母鸡低头欲啄虫,小鸡展翅雀跃,即使在细小如斯的画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温馨可爱的情境。又,画中的牡丹、兰草与湖石恰如其分的隔开两组图案,杯内纯白无纹饰,底以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款识之外并加画双方圈。此足以传达天伦和乐的子母鸡图,或因帝王的喜爱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故至晚明无不以为「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以及明神宗万历皇帝桌上之成化鸡杯「值钱十万」之说,遂不迳而走。(撰


                    IP属地:江苏12楼2009-11-27 12:00
                    回复
                      宽圆直口,壶身较低呈短圆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带平顶宝珠形盖,纽侧一气孔。壶腹部两面开光,各画不同的蓝料山水图画。一面有墨书题「树接南山近」,下描红「山高」一印。另一面题「烟含北渚遥」,下亦有红料描绘「水长」一印。隙地及盖面彩绘四季花卉纹的锦地花纹饰。胎薄透光,质地细腻,山水画工精美,釉彩富丽脱俗。壶底蓝料书「雍正年制」二行四字仿宋体款字,外加双方框。雍正御用茶壶,喜爱简约大方造型,此类壶身较短,壶口略大的茶壶为雍正时期仿宜兴壶形制而作,单色釉如霁青、茶叶末珐琅彩瓷茶壶,均为相同造型。本件在道光十五年《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内名为「雍正 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壶,壹件」。(撰稿:廖宝秀)


                      IP属地:江苏13楼2009-11-28 10:22
                      回复
                        这个花瓶的颜色叫作茶叶末釉色,绿色的釉底上有细微的黄褐色细末,造型十分特别,中间主瓶比较高,旁边围著五个瓶子,形成众星拱月的状态,虽然分成六个瓶子,但是中央的主瓶和旁边的瓶子都有孔洞相连,把水倒进去,也会跑到其他的瓶子中,很像连通管唷。


                        IP属地:江苏14楼2009-11-28 11:43
                        回复
                          圆口,短颈,宽肩,长直腹,近底处微敛,矮圈足,带宝珠纽拱形盖。全器为红地描金描绘纹饰,器肩画如意纹图案一周,腹部画缠枝莲花纹,莲心圈圆内书佛教「万」字符号与「福」字,底边莲瓣纹一周,器颈及圈足各绘卷草纹一周。底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茶罐纹饰象徵「万福连连」吉祥寓意,「万」字符号与「福」字,以及莲花的谐音为「连」,而缠枝莲又有「连绵不断」之意。这类盖罐形制与乾隆宜兴黄泥胎茶叶罐相近,尺寸亦相差不多,想必也是用来装贮茶叶的容器。


                          IP属地:江苏15楼2009-11-28 16:45
                          回复
                            厚重的大瓶,全器作横展的八瓣花形,侈口、长颈、腹外鼓,平底、浅挖足。全器施柠檬绿釉,色在黄绿间而凝滞,釉面不甚平滑。两侧有二兽首衔环,兽首涂浅蓝,额头书「王」字,做虎头状。腹部前后做菱花式开光,开光里浮雕鱼龙变化图,一五爪龙翱翔於天,彩云环布;一鲤鱼浮出水面,有鱼跃成龙、出人头地之吉祥意义。纹饰浮起,雕刻纤细,如龙纹的鳞爪致密,须鬣飞扬、口齿微张、剔雕锐利,极尽细节的传写。器底釉下刻「大清光绪年制」三行楷款。


                            IP属地:江苏16楼2009-11-28 17:27
                            回复
                              「寒林钟馗」著录见《石渠宝笈三编》。幅中画云林泉石,钟馗腰笏,双手拢袖,独立於水滨石际。自题云:「寒林钟馗,甲午(1534)除夕戏作。」钤印共计四方:「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徵明印、徵仲。」诗塘另有乾隆甲午(1774)御题诗一则。根据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林中每多魑、魅、魍、魉等辈出没。寒林既是钟馗最需用武之地,将二者相结合,发展出「寒林钟馗」的图式,乃成为必然之势。(注1)只不过,明代的文人画家,诸如文徵明(1470-1559)、钱谷(1508-1578后)等人笔下的钟馗,每多以笏板取代宝剑,一改昔日举剑挥舞的武官形象,遂尔演变成「文相钟馗」的典型。(注2)本幅所绘钟馗,虽然面目峥嵘,须眉间却风神俊爽,凸显出文人画家不同於寻常作手的特质。画中人物用笔极细,树木则随意挥洒,并以淡墨在寒林中烘染雾气,再与冻泉两相呼应,益觉严冬肃杀,寒气逼人,确系文徵明人物画中的精品。(


                              IP属地:江苏18楼2009-11-28 2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