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吧
关注: 1,549 贴子: 5,56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目录:
  • 作家
  • 0
    范仲淹捐宅建学的同时,建议朝廷“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宋仁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全国各州各县都以苏州府学为样板,开始大办学校,人才随即涌现。 府学的遗址,如今仍保留着初建时左庙右学的布局,在明清两代又得到了不断的修缮和扩建。当年,范仲淹建学时,有人提出府学地基太大,范仲淹很肯定地说:“我还担心它将来会小呢!” 苏州碑刻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方刻有范仲淹画像的石碑。它以北宋原像碑为基础,经南宋、元、明递
  • 0
    ,他在苏州知府任职九年后,赴北京考察,不带一锱一铢,写诗明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他还告诫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据《明史》记载,况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正是一心为民、忧道不忧贫,使他创造了非凡政绩,留下了美好政声。   心有所想,事有所成。为政者是忧国忧民,还是忧个人利益;是忧百姓安康,还是忧自家富足,彰显
  • 0
    百姓以为是范公的功德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并在泉边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又把“醴泉”改名为“范公井”,把亭子叫作“范公亭”。井亭迎面柱子上镌刻一副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表达了后人对范公的仰慕和怀念。 亭东有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公祠居中,内有范仲淹塑像。清顺治十八年(1661)青州知府夏一凤于祠后高台上建“后乐堂”,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 0
    1024),范仲淹迁大理寺丞娶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为妻。宋代李昌龄、李昌言家族世居宋州楚丘(今山东曹县南),是典型的名门望族,唐代名相李吉甫之后。李氏家族中进士者八人,李昌龄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与男人相比,李氏家族的女人更具传奇色彩。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神仙鬼怪》之《李氏之门女多贵》云:“李参政昌龄家多得贵婿,参政范公仲淹,枢副郑公戬,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连袂。”由此可知,范仲淹是被李家先选定为
  • 0
    范仲淹入邹平长白山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四面环山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为了避开寺内的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煮一锅粥,待冷却凝固后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顿吃一两块充饥,留下了“划粥断齑”的典故。 另据当地传说,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偶然发现洞
  • 1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 0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人们了解到,文能写诗、武能退敌的韩愈其实也是个“美食家”,性格迥异的柳宗元、刘禹锡也能成为彼此一生的知己,这些课本之外的“唐宋八大家”,吸引着观众继续追下去的好奇心。节目通过角色感、故事感、情境感的营造,带观众感受唐风宋韵,深挖宗师磅礴跌宕的人生经历。这种沉浸式输出知识点的方式,也令观众感叹:“八大家的作品年少时是囫囵吞枣的背诵,那时忙着交作业,着急应对考试,或许未能细细
  • 0
    廉洁的官德、正直的操守,形成一种导向,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胡寿安的继任者武学志,在读了他的这首诗后深受感动,决心效法前任,做一个对得起百姓的好官,于是和诗一首:“此来宣化布阳春,一念孜孜只为民。步武前贤宁敢后,等闲忧道不忧贫。”武学志甘心跟着胡寿安的脚步走,实质是在传承一种“道”,那就是清廉之道、为民之道、干事之道。这恰恰正是为政者应有的大道。   循道而行,洁身自好,不负人民,终将青史留名
  • 0
    央视最火的文化巨制《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都看了吧!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名家的生平为线索,串联我国文学最高成就。借助这档综艺,观众可...界面新闻
  • 8
    摘自一篇论文:对于北宋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的战局,范仲淹“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为丝,血化为泪”。 这16个字前,两句好理解,后面两句我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不过大概意思就是范仲淹对于宋朝与西夏的战争的失败非常悲伤,以至于每天都伤心得哭泣 从中也可以看出范仲淹忧国忧民
  • 4
    本人中国哲学硕士,想做范仲淹易学,各位大佬有推荐的书没
  • 0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受命为参知政事。九月,宋仁宗召见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要他们条呈当前急务。 ?v=tbs 回衙后,他将自己多年来关于刷新政治的意见,加以整理、综合,写成了著名的《答手诏 条陈十事》,即《十事疏》,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呈给仁宗。 《十事疏》成了庆历改革的基本纲领。它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中“厚农桑”“减赋役”即重要的经济思想。
  • 4
    首先,范仲淹是古代人,而转基因是现代的东西,他们两个根本就没有关联好吧! 这是范仲淹吧,又不是转基因吧…… 虽然我很喜欢范仲淹,生物课上我们也学过关于转基因的知识(当然,我们生物课学的只是皮毛,而且全都是在八下学的,具体我还是上高中再去研究吧),但为什么范仲淹和转基因能关联在一起我就很不理解 其次,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转基因坏的一面,当然对于坏的转基因我们要彻底根除,那些好的还是有很大的研究
  • 2
    然这已是后话。而吕夷简作为宋人“精神偶像”范仲淹的对立面,其“动有操术”的权臣形象,却已在三次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并因之奠定。 吕夷简的相业 “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宋史》 天下人敬爱范文正公,说明一个人为官是好是坏,老百姓往往都看在眼里。但若怀揣情感因素来看待范仲淹的对立面吕夷简,自然
  • 6
    范氏后人,据我父亲说祖上是福建,后迁到四川自贡,他是第十代,族谱,字辈已经不知道了。特别想知道有没有同族的宗亲。
  • 6
    范仲淹完全违背了开国时期发展经济的政策,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时,便是涤荡天下钱财殆尽之日。 有时候,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把黎民百姓折腾够呛。官不扰,民自富。
    中华龙鸟 11-18
  • 2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
    中华龙鸟 11-18
  • 3
    范仲淹的《遗表》中有一句“言逐涕零” 范仲淹为什么哭了?谁能解释一下?我不理解
  • 0
    首先楼记的文笔没得说的。但是细看内容,发现这里有官场的黑暗,藤子京为了讨好范,当时范是在京城掌管人事大权为相,我来修一座楼,刻上古今名人诗句,请范工做诗一并刻上,那样范工也名流千史了。各取所需。
    moshe77 3-6
  • 10
    宋时,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母亲去世后三七日,梦见母亲哭泣着告诉他:“我因罪业,被泰山府君拘押,遭受刑罚,苦楚不堪,请为我念诵《金刚经》一藏,来救拔我,幸勿迟疑。倘我一入地狱,就永不得超生了。” 仲淹公哭醒,立即延请僧众,为母亲念经超度。 到第六夜时,梦见母亲说:“因你至诚,感得白衣大士降临凡间,亲自为我诵经半卷,我得生天上,你应厚供叩谢大士。” 仲淹公在诵
  • 26
    朋友,你们好!我也姓范,我的祖籍也是在苏州.对了我们这有好多好多姓范的,大概有六七百人口.如果哪位外地范氏后人有兴趣,可和我联系。我的联系地址是:江苏省滨海县振东中学,我叫范贵龙.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fglcom@chinaren.com
  • 7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剑褚 9-22
  • 10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剑褚 9-22
  • 4
    范仲淹幼年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早年曾读书于醴泉寺,后到寺南二里远的一辟静山洞,曾:"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整数茎,入
  • 5
    找范仲淹的一句诗,跟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一个意思,好像是 虽然我穿的单薄还是希望 老天在冷一点,这样打柴的就能多卖些钱?
  • 18
    几支范仲淹后裔(号称)的实际共祖关系
  • 0
    范仲淹的书法很漂亮,自成一派,但怎么找不到范仲淹书法的教学呢?不像颜体欧体柳体那么一搜一大把。有没有谁指个门路?
  • 32
    ,前天第一次去祠堂上坟,找到了祖根呢!
  • 0
    7.41 aan:/ 复制打开抖音,看看【小故事汇的作品】# 关注我每天分享不同的故事 苦学终成才,范仲淹 https://v.douyin.com/kv1HuVc/
  • 43
    我觉得他比曾巩更有才华.为什么曾巩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翊轩伯明 12-12
  • 1
    人们常常把不顺归咎于命运 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 如果有 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揭示了改造命运的秘诀。 袁了凡先生把改命经历写出来给儿子的做家训,以此来教戒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 袁了凡先生还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0
    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無10086 8-30
  • 0
    jmorg 2022-08
    義田記 宋 錢公輔撰 元 趙雍行書 元 范伯仁摹刻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疎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
    jmorg 8-15
  • 0
    范仲淹高尚伟大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动着上至皇帝,下到百姓乃至强盗等无数的人。 1、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范文从的人,官致御史。不知为何,犯了死罪。朱元璋在审议犯人案卷时,发现他的姓名和籍贯似乎与范仲淹有关系,便把范文从诏去,问他,你和你的家与范文正公有关系吗? 范文从非常惭愧地回答说,卑官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孙,对不起先祖······ 朱元璋听后,很快在布锦上写下“免死”两字。并告诉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半半 5-1
  • 13
    1、 大 贤 ——宋仁宗 (北宁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仁宗皇帝为文正公篆书神道碑额时语。) ---------------- ---------------- 2、 泰山北斗、景星凤皇 ——宋钦宗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钦宗皇帝为文正公追封魏国公诰语。) ---------------- ---------------- 3、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
    半半 5-1
  • 9
    范仲淹特别孝顺,母亲的冷暖苦乐,时时挂在他心上。母亲刚去秋口之时,他天天想念母亲,寝食不安。一天,他请假要到秋口探望母亲,老师与同窗担心他路径不熟悉。他说: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吗!他独自一人沿着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终于从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边的秋口。母子相见,泪流满面。一段时间里,他常常从长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亲,母亲也常常顺着孝水流去的方向张望。后来,
    半半 5-1
  • 6
    从1028年至1039年,十来年时间,因为太后还政、废后之争、揭发宰相贪腐等事件,范仲淹三次还京、三次被贬。范仲淹第三次被贬时,差点病死在岭南,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范仲淹在给晏殊的一封信中(《上资政晏侍郎书》),曾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
    半半 5-1
  • 4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 宋代名儒兼名相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 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 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
    半半 4-30
  • 3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 皇祐二年,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尤重。仲淹一改开仓济民、赈济流亡的常规办法,而是用纵民出游竞渡,倡导公私兴工造作,独创以工代赈、募民兴利的救灾新模式。另外,他又抬高粮价,吸引粮商涌向杭城,导致粮价大幅回落以稳定人心。这种扩大消费,
    半半 4-29
  • 5
    诗--《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半半 4-29
  • 11
    九年(1139)六月,宋汪藻在《范文正公祠堂记》写道: “公以进士释褐为广德参军,日报其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必记其往复辨论之语于屏,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之,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狱官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公卒二十年,高邮孙觉莘老为广德军,始以诗志公之事,而刻之亭中。又六十九年,丹阳洪兴祖庆善来守,读莘老之诗而慕之。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
    半半 4-29
  • 1
    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范仲淹奉命由邓州(河南)移知杭州任地方官,这一年范仲淹已经六十一岁了。此时的范仲淹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疾病缠身,身心疲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患肺久深,每秋必发"。再加上"子有疾恙,日常忧虞",范仲淹在邓州任职期间,长子纯佑"得疾昏废"。范仲淹赴任杭州,向仁宗表示谢意,"荐分于善壤","迹虽远而获安,年已高而就逸"。到了杭州后,他的子弟及友人们看到范仲淹年
    半半 4-29
  • 0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
    半半 4-29
  • 1
    《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的一件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 朝廷为了推行新政,整顿吏治, 要选派一批官员到各路(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去担任监司(监察官)。 范仲淹(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非常重视监司的选拔擢用, 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 根据掌握的情况和平时的表现, 对监司名单一一审查把关。 他在审查名单时, 凡遇“不才”(指庸官、贪官等)姓名, “一笔勾之,以次更易”。 枢密使富弼劝他说: “一笔勾之甚
    半半 4-29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友情贴吧